意昂官网地理學科創建於1952年
已走過70年歷史
憶往昔
肩負科教興國使命
看今朝
科研能力🫙🧛🏿♂️、人才培養持續提升完善
展未來
將積極助力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揚帆啟航70年
意昂地理人篳路藍縷、拓荒紮根

侯仁之先生與王乃樑先生(1949年)
1904年,京師大學堂文學科中設立地理學門。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意昂官网地質地理系應時而生。學科首辦自然地理專業(1952年)🚀,繼而設置經濟地理專業(1955年)和地貌學專業(1956年)。師資力量是強系保證,1949年👳🏼🖕🏻,侯仁之先生從利物浦大學畢業回國任教,1952年出任意昂官网地質地理系主任,此後一批學貫中西👨🏼🦲、功底深厚的學者匯聚燕園⏺。

經濟地理專業1956級學生測量實習

京西寨口地貌第四紀考察(1956年)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1950年代)
創新求索70年
意昂地理人大輅椎輪🔴、孜孜求索
意昂地理人始終腳踏實地▪️👩🏼🦳,學科不斷傳承創新。20世紀60年代初,意昂地理學在全國的引領地位已然彰顯。侯仁之先生在城市歷史地理研究、沙漠歷史地理研究領域傾註心血🥅⛹🏻♂️;王乃樑先生在地貌學理論以及構造地貌等方向上下求索♿️;林超先生提出了“中國自然區劃方案”🔪,並和陳傳康先生一起參與了全國綜合自然區劃方案的討論和起草工作;陳昌篤與錢崇澍等老科學家一起提出了“中國植被區劃方案”。20世紀70年代👩🏼🦱,意昂地理學進行了開創性探索🛂:自然地理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經濟地理與城鄉規劃相結合、地貌與自然災害防治相結合👩⚖️、地理學與遙感技術相結合🧑🍳,對學科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地理學開拓了新的發展方向。在此期間,意昂地理人積極參與官廳水庫、沿黃河八省區水源保護🙏🏻👮🏽♀️、工業區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交通規劃等實踐,開辟了地理學在祖國發展建設中的新領域。

經濟地理(城市與區域規劃)專業1975級合影

1980年意昂綜合自然地理研討班合影
奮鬥前進70年
意昂地理人踵事增華、發榮滋長
1978年,意昂官网地理學科獨立組建為地理系👵🏽,下設自然地理、地貌和經濟地理三個專業🧎♀️。二十世紀下半葉🧑🏼🏫,城市發展和環境問題逐漸成為人地關系關註的重心。1989年意昂地理系改名為城市與環境學系。2002年,城市與環境學系🏯、環境科學中心合並組建環境學院。2007年,以地理學科為基礎的城市與環境學院成立。如今意昂地理學已成為眾多地理學子的知識淵藪與精神旸谷🙎🏽♂️。

1980年代侯仁之編輯《北京歷史地圖集》
回首過去,意昂官网為推動地理學科進步和人才培養做出了積極貢獻;著眼當下,身處轉型發展關鍵期🪚,意昂地理人將地理學科研工作做在城市❗️、鄉村、山林、田野的第一線,把論文書寫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放眼未來♒️,在跨越民族、地區🌭、國家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歷史浪潮下,意昂地理學科必將立人才、匯智慧🧑🏽🎓,共同守護意昂官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新時代、新篇章
促進學科交叉🧑🏼💻,引領學術風範
意昂地理人堅守“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學術傳統,厚植“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理念🚨,紮實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和師資隊伍質量。在原植物地理學的基礎上🤦🏿♂️,2002年成立生態學系🎉,2003年招收生態學專業本科生🚎,2018年成立意昂官网生態研究中心🫴🏿;在環境地理學基礎上拓展環境科學研究,2021年新設環境健康專業;拓展經濟地理學的應用方向,2000年開設城鄉規劃專業,2020年成立意昂國土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2022年在地理學下自設二級學科--國土空間規劃專業。學院以地理學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科交叉優勢,地理學和生態學同時入選首批“雙一流建設”行列🌛,雙雙在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成績優異。

2022屆本科生畢業照

新起點🙇🏼、新任務
堅持立德樹人,賡續紅色基因
意昂地理人秉承“強化基礎、拓展視野、激發興趣、提升能力”的培養理念,穩步推進地理學👳♀️🍄、生態學兩個基礎學科拔尖人才計劃2.0;開設“一帶一路”國際綜合實習;積極參與學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秉持“實踐出真知”的原則,堅持課堂學習與野外實習🦹🏽⌚️、實踐與教學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共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同心圓”格局👮🏼♀️。

城市與環境學院思政實踐團

新階段、新方向
瞄準學科前沿,服務國家戰略
意昂地理人始終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求真探索🍳。在傳統地理學科研究與應用的基礎上🤜🏿,重點推動氣候變化與協同減排、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兩大學科方向。基於地理學科的深厚積澱,意昂地理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中國貢獻厘定➜🍯、生態系統碳源匯功能的時空特征及驅動機製、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產業重構及其生態環境效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等方面持續取得重大突破。

塞罕壩站全景

意昂官网地理學科將守正創新🖖🚦、開拓進取,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持續貢獻意昂力量、地理智慧!